从城市分布来看,我国火锅底料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四川、重庆等地区。就火锅底料产业链整体而言,上游牛油生产商集中度高,产品偏同质化,议价能力有限;中游品牌效应集中
2023年与2022年同期相比,火锅底料整体的销售额上升了11.2%,说明调味品行业在疫情环境下具有一定的韧性,但是在售的品牌数,还有SKU数其实是有所下降的,一方面很多小品牌在这种震荡过程中消失了,大品牌从产品布局上也有所收缩。
在电商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助推下,近年来我国火锅底料销售持续走高。企查查数据显示,近十年来相关企业年注册量大体呈上涨趋势,2019年注册量突破427家,同比增长了54.7%。2022年注册量为874家,是过去十年中注册量较多的一年。
餐饮端(B端)占比我国火锅底料70以上,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场景,B端渠道黏性更强,客户主要是餐饮连锁、食品加工以及有OEM 和ODM需求的企业,对川调的需求强且体量大,而且不会轻易更换调味品供应商。
家庭消费端当前占比不到30%,在消费者心中有明确定位的品牌,会率先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。但问题是,火锅底料并不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调味产品。每个人口味不同,产品选择也会不一样,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适应全国口味的复合调味品。
由于家庭用火锅底料产品在口味上与专业火锅餐饮店相比仍有差距,未来餐饮消费仍将是火锅底料的主流使用场景。但同时,C端消费习惯养成、渠道渗透、价格提升上仍有空间,有望实现更快增速,占比进一步提升。
坦白而言,行业竞争通常依靠两大核心战略,一是总成本领 先,二是差异化。事实上,很少有企业能真正做到总成本领 先,超越同质化,更多要靠差异化创新,帮消费者解决痛点。
当下,火锅底料行业仍在发展初期,如何在超越同质化的同时走出川渝,是火锅底料企业共同面对的下一个课题。